秋季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大,呼吸道黏膜易受刺激,加上人群聚集活动增加,流感病毒进入高发期,这两周大家周围中招的朋友是不是明显多了起来?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42周《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》显示,2025年10月13日-10月19日,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。结合常见临床问题,今天将从“认识流感”“科学防护”“规范处理”三方面,帮大家理清应对关键。
很多人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淆,但二者在病原体、症状、风险上完全不同,误判可能延误治疗:
普通感冒:多由鼻病毒、冠状病毒等引起,症状轻,以鼻塞、流涕、咽痛为主,一般1周左右自愈,很少引发严重并发症。
流感:由甲型、乙型流感病毒导致,起病急,常突然高烧(39-40℃)、伴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,部分人会出现咳嗽、呕吐,可能引发肺炎、心肌炎等重症,尤其老人、小孩、孕妇风险更高。
1、优先打流感疫苗:这是预防流感最核心的手段,建议每年9-10月(流感流行前)接种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(如哮喘、糖尿病患者)等高危人群,能显著减少重症风险。
2、减少病毒传播机会:流感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,外出戴口罩(尤其在医院、地铁等密闭场所),回家后及时洗手;家人若感染,尽量分餐、戴口罩,避免共用毛巾、餐具。
3、增强呼吸道抵抗力:秋季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;保证睡眠、多喝水,避免过度劳累;室内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降低病毒浓度。
对于普通人,医生是不建议直接用药物预防的,只有对于明确没有接种流感疫苗或接种疫苗不到2周,同时又密切接触感染者的朋友,在医生指导下可以用药预防。以奥司他韦为例,建议在暴露于病毒后的 48 小时内服用,且每天服用一次,需连续7天,如果7天内还是出现流感样症状,那中途需要改成流感治疗的方案,也就是每天吃两次。要知道这些药物都是有一定副作用的,比如可能带来恶心、呕吐的症状,而且停药后仍然可能被传染,所以不要乱吃药哦!
早期用药:若出现高烧、肌肉酸痛等流感症状,48小时内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(如奥司他韦等,需遵医嘱),能缩短病程、减少并发症,不要自行用“感冒药”掩盖症状。不要乱用抗生素 (头孢、阿莫西林等),因为真的没用,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药物,对病毒无效。
对症护理:发烧时可物理降温(如温水擦额头、腋窝),体温超38.5℃可遵医嘱用退烧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);多休息、清淡饮食,避免剧烈运动。
警惕重症信号:若出现持续高烧(超3天)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、意识模糊、严重呕吐腹泻,或老人、小孩、孕妇、有慢性病者症状加重,需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秋季是流感防控的关键期,科学防护、规范处理,既能减少自身感染风险,也能保护家人健康。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正确应对流感,平安度过这个季节。
撰稿: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朱启华
编辑:张安林
审核:钟霞
打赏支持TA创作